目前分類:親子育兒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不要對孩子說“聽話”,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,將規則內化到心中,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。


   中國的家庭教育、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,但遵守者廖廖無幾,這是為什麼?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?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?肯定不是。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,睜眼一看,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。只要沒人監督,我們就犯規,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?這到底是為什麼?

  
 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,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,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,上帝會看見的。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,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,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。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,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,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,上了學,聽老師的,遵守這個遵守那個,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,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。

 
  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,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,我們要寬容地對待,提醒他你忘了什麼?,而不是批評他,給他壓力。(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,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,有責備的意思。)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、消極的資訊給孩子!


 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“劣跡”。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,他就是這樣膽小!他就是不愛吃飯!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: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。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:他一定越來越膽小,越來越不愛吃飯。

 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。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,但又讓孩子聽到:你知道嗎,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!你知道嗎,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。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:啊?媽媽說我勇敢?是嗎?嗯,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!”啊,媽媽這麼高興,好,明天我再吃一大碗。”這就是 積極的暗示,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,影響巨大。

 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,媽媽不要你了。這是最大的威脅,最深的恐懼。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,他是無法生存的。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。正確的說法是:“請安靜,媽媽愛你!”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。

  特別強調: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:不要吵,再吵員警來了。再鬧,醫生來打針了。快睡,大灰狼來了。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,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、活潑開朗、健康自信。

* 注意: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,她不來接你了。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,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,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,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?成人所不欲,勿施於童。


 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,就招呼孩子:來來來,唱首歌,跳個舞。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。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,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,成年後,一旦別人不認可他,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,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。

  「你 叫什麼名字?」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,這句一定排名榜首。請成年人想想看,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,體重是你幾倍的“外星人”動不動就 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,你樂意回答嗎?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“外星人”一眼了,是嗎?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,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?

  我們應該:蹲下身子,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,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:「我是林老師(阿姨),非常高興認識你,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?」

   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,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!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,千萬不要因為面子,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:「對,他就是不愛說話!」「怎麼這麼沒有禮貌,快回答叔叔。」「他就是這樣膽小」...等等。

  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,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。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,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,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。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,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,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。

 

  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,成人千萬不要說“不要打人”“你怎麼又打人了?”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。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,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。

  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、手和腳的敏感期,他熱衷於用口、手、腳探索世界,認識事物,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,於是出現了“咬人”、 “打人”、“踢人”等攻擊行為。

  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。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,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。他可能只是表達“你讓開別擋著我”“你不要弄我的東西”,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。

  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,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,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。成人要做的是,不要給他貼上標籤“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”,只要不強化,在他 打人時,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,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,平靜地離開。同時,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,給予他充分的安慰。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。

  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,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,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,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千萬不要用學步車!一定要讓孩子爬行!

     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。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,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,學步車不需要這麼“麻煩”,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,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。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。

     另一種情況是: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,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。用了學步車,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。很多老人常常很 得意“我的孫子不用爬,直接走路,真利害!”他們不知道,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。沒有爬行的孩子,身體協調性不好,影響生活和運動。前庭神經發育 不良,影響未來的閱讀、寫作,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。

 

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,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,總是用“教”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。

不要"教"孩子,只要"示範"


   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,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,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

   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,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。這個時期溺愛孩子,以孩子為中心,讓他吃獨食,為他包辦一切事物,不尊重他,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,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,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,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以下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: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謬思。


不知道孩子在0-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,
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,
違背了孩子的天性,造成他的痛苦,留下心理隱患。

 

     孩子在0-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,所謂敏感期是指0-6歲的成長過程中,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,在某個時間段內,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 項能力,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。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、口腔敏感期、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、語言的敏感期、細微事物的敏感期、肌膚觸摸的敏感期、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、秩序的敏感期、數學敏感期、繪畫敏感期等等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德國媽媽這樣教孩子學會「自律」

教養不能複製,但不會只有一條道路,因為「教養」本身就是一種價值。

秉持「放養教育」的德國父母認為:孩子是小花也是大樹,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陽光、雨露,更需要在風雨中歷練。

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,如此強大的民族性,從何而來?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轉貼文章」作者不詳,歡迎告知,必附上出處。

 

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,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,家庭醫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,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,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?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。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,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,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 手忙腳亂、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。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,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。

 

絕招一

如何讓小寶寶不哭

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。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,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。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。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:孩子一哭就放下來,不哭才抱起來,正好反過來。這樣一來,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,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,這招極靈。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,看著時鐘,不要抱讓她哭,準備等10分鐘再抱。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,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,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,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 停了,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,一定要忍住了。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。訓練“不哭的孩子”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:尿了、病了、餓了, 困了。上帝保佑,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,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,妞妞和妙妙100%是快樂的寶寶,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。

pec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